《堕落》多重主题解读
发布时间:2025-04-18 04:27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一。其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1942)和《反抗者》(L'Homme revolte,1951)、中篇小说《局外人》((L'Etranger,1942)、《堕落》(La Chute,1956)、长篇小说《鼠疫》(LaPeste,1947)已成为20世纪文学中的经典。《堕落》是加缪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曾被萨特认为“可能是加缪最美的也是最不为人理解的作品”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堕落》主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未有人以专题论文或专著的形式从宗教、哲学、心理学等方面对其多重主题进行解读。因此本文以存在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心理学批评、叙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张力理论等理论与批评方法,对《堕落》的忏悔与审判主题、荒诞与反抗主题、心理疾病与自我疗救主题逐一进行解读,并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探讨《堕落》多重主题形成的原因。最后,本文还将《堕落》与加缪其他小说、戏剧的主题进...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审判与忏悔主题
第一节 “我”的双重职业:法官——忏悔者
一、道德法庭的法官
二、自我拯救的忏悔者
第二节 罪恶感缘起之地与道德审判之地
一、巴黎:罪恶感缘起之地
二、阿姆斯特丹:道德审判之地
第二章 荒诞与反抗主题
第一节 荒诞
一、社会邪恶
二、人的异化
第二节 反抗
一、“形而上的反抗”
二、“人性的反抗”
第三章 心理疾病与自我疗救主题
第一节 心理疾病症状和病因
一、心理疾病症状
二、病因分析
第二节 “我”的疗救方法
一、寻求社会他救
二、自我疗救
第四章 《堕落》多重主题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战争、暴力与恐怖事件频发
二、末日心态和社会心理疾病
三、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节 个人原因
一、与萨特的论战
二、放荡的情感经历
三、无神论者的宗教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0528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审判与忏悔主题
第一节 “我”的双重职业:法官——忏悔者
一、道德法庭的法官
二、自我拯救的忏悔者
第二节 罪恶感缘起之地与道德审判之地
一、巴黎:罪恶感缘起之地
二、阿姆斯特丹:道德审判之地
第二章 荒诞与反抗主题
第一节 荒诞
一、社会邪恶
二、人的异化
第二节 反抗
一、“形而上的反抗”
二、“人性的反抗”
第三章 心理疾病与自我疗救主题
第一节 心理疾病症状和病因
一、心理疾病症状
二、病因分析
第二节 “我”的疗救方法
一、寻求社会他救
二、自我疗救
第四章 《堕落》多重主题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社会原因
一、战争、暴力与恐怖事件频发
二、末日心态和社会心理疾病
三、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节 个人原因
一、与萨特的论战
二、放荡的情感经历
三、无神论者的宗教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40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4040528.html
上一篇: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