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3 05:23
以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计算长江中下游流域人类活动强度,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分析研究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六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分布特征,并定量揭示保护地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旨在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立基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人类活动高、较高、中、较低和低强度带在研究区的占比分别为3. 74%、9. 83%、14. 98%、30. 81%和40. 63%;高等级强度带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汉平原等平原区,低等级强度带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武陵山区等山地丘陵区。2)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水利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为凝聚型;六类保护地在各人类活动强度带空间分布不均衡。3)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分别在中、较高、高、低、较低和低强度带密度最大;在高等级强度带"人地"矛盾更突出,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力度和人类活动管控,尤其针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和水利风景区。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人类活动强度的计算
2.2 最邻近指数
2.3 地理集中指数
2.4 不均衡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
3.2 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3.2.1 保护地空间分布类型
3.2.2 保护地空间分布均衡性
3.2.3 保护地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自然保护地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带上分布的影响因素
4.3 自然保护地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带上的保护建议
本文编号:4041285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人类活动强度的计算
2.2 最邻近指数
2.3 地理集中指数
2.4 不均衡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
3.2 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3.2.1 保护地空间分布类型
3.2.2 保护地空间分布均衡性
3.2.3 保护地分布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自然保护地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带上分布的影响因素
4.3 自然保护地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带上的保护建议
本文编号:4041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041285.html
上一篇: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南京主城区滨水空间活力探究与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