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生长逻辑
发布时间:2025-04-14 23: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展开和持续进阶,其中社会建设中的乡村社会建设问题重要且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语境下,随着中国乡村的社会转型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空间的增容,社会组织在乡村公共空间里逐渐萌芽和生长,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命题,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和践行主体,在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发扬基层民主、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应了乡村治理效能不足与内生需求多样化的矛盾,为乡村善治提供了经验性借鉴,也为“国家—社会”关系的正和博弈提供了注解,更为社会组织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理论学说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组织理论的探索进行梳理,把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建设思想,为我国乡村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探寻置于我国乡村治理变迁场域中社会组织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生长逻辑,其生长曲线与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呈...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社会组织
1.4.2 治理
1.4.3 乡村治理
第2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
2.1.1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2.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2.1.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2.1.4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2.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的理论探索
2.2.3 西方相关理论借鉴
第3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逻辑进路
3.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宏观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命题观照
3.1.2 经济发展与乡村市场经济发育
3.1.3 政治发展与乡村政治结构调适
3.1.4 社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增容
3.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内在线索
3.2.1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介入
3.2.2 乡村治理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契合
3.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应然需求
3.3.1 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需求
3.3.2 农民组织化的客观需求
3.4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比较优势
3.4.1 非营利性价值取向优势
3.4.2 专业知识优势
3.4.3 灵活创新优势
3.4.4 资源整合优势
3.4.5 贴近群众优势
第4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现实审视
4.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类别
4.1.1 地域界别维度
4.1.2 组织属性维度
4.1.3 组织功能维度
4.1.4 组织合法性维度
4.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特征
4.2.1 组织性质“双重性”
4.2.2 组织类型的多样性
4.2.3 组织形态的业缘性
4.2.4 组织核心的精英化
4.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成效
4.3.1 组织总量递增,结构趋于优化
4.3.2 增进了农村居民福祉,创造了社会效应
4.3.3 培育了农村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稳定
4.3.4 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重塑了治理格局
4.4 乡村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逻辑
4.4.1 纯慈善福利逻辑
4.4.2 赋权式参与逻辑
4.4.3 资本获取逻辑
4.5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的问题
4.5.1 组织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
4.5.2 组织架构空壳化,效能发挥受阻
4.5.3 组织运行官方化,依附性较强
4.5.4 组织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差
4.6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问题的原因
4.6.1 国家制度保障欠缺,资源供给不足
4.6.2 组织内部规范缺乏,自治能力薄弱
4.6.3 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公民意识淡薄
第5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5.1.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2 发挥政府“元治理”职能
5.1.3 社会组织协同治理
5.1.4 乡村公民积极参与
5.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机制创新
5.2.1 社会组织生长的保障机制
5.2.2 社会组织生长的内生机制
5.2.3 社会组织生长的合作机制
5.2.4 社会组织生长的协商机制
5.2.5 社会组织生长的维护机制
5.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趋势
5.3.1 内生化
5.3.2 精细化
5.3.3 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39724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社会组织
1.4.2 治理
1.4.3 乡村治理
第2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演进
2.1.1 晚清时期(1840年-1912年)
2.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2.1.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2.1.4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2.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的理论探索
2.2.3 西方相关理论借鉴
第3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逻辑进路
3.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宏观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命题观照
3.1.2 经济发展与乡村市场经济发育
3.1.3 政治发展与乡村政治结构调适
3.1.4 社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增容
3.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内在线索
3.2.1 国家对乡村建设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介入
3.2.2 乡村治理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契合
3.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应然需求
3.3.1 破解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需求
3.3.2 农民组织化的客观需求
3.4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比较优势
3.4.1 非营利性价值取向优势
3.4.2 专业知识优势
3.4.3 灵活创新优势
3.4.4 资源整合优势
3.4.5 贴近群众优势
第4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现实审视
4.1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类别
4.1.1 地域界别维度
4.1.2 组织属性维度
4.1.3 组织功能维度
4.1.4 组织合法性维度
4.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特征
4.2.1 组织性质“双重性”
4.2.2 组织类型的多样性
4.2.3 组织形态的业缘性
4.2.4 组织核心的精英化
4.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的发展成效
4.3.1 组织总量递增,结构趋于优化
4.3.2 增进了农村居民福祉,创造了社会效应
4.3.3 培育了农村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稳定
4.3.4 创新了基层社会治理,重塑了治理格局
4.4 乡村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逻辑
4.4.1 纯慈善福利逻辑
4.4.2 赋权式参与逻辑
4.4.3 资本获取逻辑
4.5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的问题
4.5.1 组织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
4.5.2 组织架构空壳化,效能发挥受阻
4.5.3 组织运行官方化,依附性较强
4.5.4 组织活力不足,可持续性差
4.6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存在问题的原因
4.6.1 国家制度保障欠缺,资源供给不足
4.6.2 组织内部规范缺乏,自治能力薄弱
4.6.3 社会认知程度较低,公民意识淡薄
第5章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路径选择
5.1 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5.1.1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2 发挥政府“元治理”职能
5.1.3 社会组织协同治理
5.1.4 乡村公民积极参与
5.2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机制创新
5.2.1 社会组织生长的保障机制
5.2.2 社会组织生长的内生机制
5.2.3 社会组织生长的合作机制
5.2.4 社会组织生长的协商机制
5.2.5 社会组织生长的维护机制
5.3 乡村治理中社会组织生长的趋势
5.3.1 内生化
5.3.2 精细化
5.3.3 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39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4039724.html
上一篇:思辨逻辑前提下的开端问题再审视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