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3 06:09
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014-2020)》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借鉴管理学中的组织结构理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实质是要逐步推进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集聚经济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内核,因此,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实现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需要从集聚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而产业集聚是集聚经济的根本,通过前期数据观测发现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在不同区域存在分异。那么其背后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推而广之,不同层面与维度的产业集聚对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扁平化有着怎样的影响,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是如何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扁平化的?等等。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理论上可进一步完善集聚经济理论、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上为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方向和区域发展主体的行为选择提供决策参考。为了考察产业集聚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关系,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从点轴模式与中心...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局限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局限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2.1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基础理论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经济学领域
2.1.3 规划学领域
2.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测度、格局、驱动机制
2.2.1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测度方法
2.2.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时空格局
2.2.3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驱动机理
2.3 产业集聚、扩散及其效应研究
2.3.1 产业集聚的过程
2.3.2 产业集聚的效应研究
2.4 产业集聚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相关研究
2.4.1 产业集聚与内含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的区域差距
2.4.2 产业集聚效应与城市体系形成
2.5 文献述评及发展动态分析
第3章 特征事实、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1 概念界定
3.1.1 产业集聚
3.1.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3.2 事实与特征
3.2.1 测度方法
3.2.2 测度结果
3.3 理论框架
3.3.1 “点-轴”模式与“中心-外围”结构
3.3.2 产业集聚的二重性:方式与规模
3.3.3 产业集聚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3.4 研究假说
3.4.1 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扁平化影响的过程性与行业异质性
3.4.2 产业集聚规模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
3.4.3 产业集聚方式及对城市体系扁平化影响具有产业异质性
3.4.4 城市地价与城市化是推动城市体系扁平化的重要传导机制
第4章 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4.1 引言
4.2 产业集聚的空间不平衡性测度
4.2.1 测度方法
4.2.2 测度结果
4.3 模型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选取
4.3.3 变量的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非农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扁平化的影响
4.4.2 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4.4.3 制造业、服务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4.4.4 进一步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聚方式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5.1 引言
5.2 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体扁平化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说明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产业相关多样化集聚、无关多样化集聚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说明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集聚规模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6.1 引言
6.2 产业集聚规模测度及其行业异质性
6.2.1 测度方法
6.2.2 测度结果
6.3 模型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6.3.3 变量的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6.4 模型参数估计
6.4.1 非农产业集聚整体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2 制造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3 服务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4 非农产业各行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集聚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机制
7.1 引言
7.2 产业集聚方式、集聚规模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2.1 模型方法
7.2.2 变量与数据
7.2.3 参数估计结果
7.3 产业集聚、城市地价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3.1 模型方法
7.3.2 变量与数据
7.3.3 参数估计结果
7.4 产业集聚、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4.1 模型方法
7.4.2 变量与数据
7.4.3 参数估计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41342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局限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局限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2.1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基础理论
2.1.1 地理学领域
2.1.2 经济学领域
2.1.3 规划学领域
2.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测度、格局、驱动机制
2.2.1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测度方法
2.2.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时空格局
2.2.3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驱动机理
2.3 产业集聚、扩散及其效应研究
2.3.1 产业集聚的过程
2.3.2 产业集聚的效应研究
2.4 产业集聚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相关研究
2.4.1 产业集聚与内含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的区域差距
2.4.2 产业集聚效应与城市体系形成
2.5 文献述评及发展动态分析
第3章 特征事实、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1 概念界定
3.1.1 产业集聚
3.1.2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3.2 事实与特征
3.2.1 测度方法
3.2.2 测度结果
3.3 理论框架
3.3.1 “点-轴”模式与“中心-外围”结构
3.3.2 产业集聚的二重性:方式与规模
3.3.3 产业集聚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3.4 研究假说
3.4.1 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扁平化影响的过程性与行业异质性
3.4.2 产业集聚规模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
3.4.3 产业集聚方式及对城市体系扁平化影响具有产业异质性
3.4.4 城市地价与城市化是推动城市体系扁平化的重要传导机制
第4章 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4.1 引言
4.2 产业集聚的空间不平衡性测度
4.2.1 测度方法
4.2.2 测度结果
4.3 模型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1 模型设定
4.3.2 变量选取
4.3.3 变量的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非农产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扁平化的影响
4.4.2 制造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4.4.3 制造业、服务业集聚空间分布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4.4.4 进一步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聚方式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5.1 引言
5.2 产业集聚的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体扁平化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说明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产业相关多样化集聚、无关多样化集聚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说明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集聚规模与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
6.1 引言
6.2 产业集聚规模测度及其行业异质性
6.2.1 测度方法
6.2.2 测度结果
6.3 模型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6.3.1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6.3.2 变量选取及说明
6.3.3 变量的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6.4 模型参数估计
6.4.1 非农产业集聚整体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2 制造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3 服务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结果检验
6.4.4 非农产业各行业集聚对城市体系扁平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集聚影响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的机制
7.1 引言
7.2 产业集聚方式、集聚规模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2.1 模型方法
7.2.2 变量与数据
7.2.3 参数估计结果
7.3 产业集聚、城市地价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3.1 模型方法
7.3.2 变量与数据
7.3.3 参数估计结果
7.4 产业集聚、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扁平化
7.4.1 模型方法
7.4.2 变量与数据
7.4.3 参数估计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含义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41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4041342.html
上一篇:福建省县域渔业时空格局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