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模式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23 02:26
中立帮助行为在德、日刑法教义学理以及司法判例中得到较早研讨,而随着近年来域外教义智识的不断引入以及国内学者的本土化丰富,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判定问题也日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出现,更是将此一问题推至学界聚光灯之下,使其渐成学术富矿。在现代社会分工精致建立的实态情境之下,中立帮助行为承载着社会生产、生活组织、衔接的现实机能。如何为其构建出合理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从而厘清可罚与否的内在界限,不仅是刑法教义学与司法实践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而且该问题的解答亦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源于中立帮助行为日常性、制式性的外在样态,准确限定其刑事责任归属阈界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传统犯罪的网络化迁徙以及借助网络技术更新所衍生的新型犯罪,使得上述问题更趋复杂。如何衡平日常生活的自由领域与法益保护的规范诉求,如何缓解科技创新的社会驱动与风险社会刑法触角不断前伸之间的张力,值得审慎的思索与解答。正是基于中立帮助行为问题本身所承载的学理研讨价值与司法实践意义,本文力图在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之上展开研讨。纵向维度内含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包括作为研讨前提的中立帮助行为内涵范畴的划...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 研讨之前提: 中立帮助行为之内涵界定与解题困惑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划定: 中立帮助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同质化路径: 中立帮助行为的二元概念构建思维
(一) 同质化概念的内涵解构
(二) 同质化概念内涵的逻辑障碍
二、异质化路径: 中立帮助行为域内分隔的概念构建思维
(一) 异质化概念的内涵解析: 客、主观的双层异质
(二) 异质化概念的内在冲突
三、事实分析视角下中立帮助行为的内涵界定
(一) 概念范畴的划定准则: 事实分析视角的坚守
(二) 概念范畴的划定方法: 异质化概念立场的选择
第二节 衔接路径素描: 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规制模式
一、教义智识层面的路径构建
(一) 同质化概念下的规制模式分析
(二) 异质化概念下的规制模式分析
二、刑事规范层面的路径构建
(一) 共犯归责向度的刑事规制模式
(二) 正犯化归责向度的刑事规制模式
第三节 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判定困惑
一、入罪向度上的现实困惑
(一) 易客为主: 参与侵害作用的凸显
(二) 从属困惑: 违法连带框架下的入罪尴尬
(三) 联络弱化: 犯意联络弱化下的归责障碍
二、出罪向度上的思维困惑
(一) 帮助犯归责路径的出罪困境
(二) 正犯不法的入罪粘连
第二章 问题的基底: 中立帮助行为之共犯理论基础
第一节 逻辑起点: 共犯处罚根据的立场分界
一、责任共犯论与违法共犯论的立场评介
二、因果共犯论的理论分化
(一) 纯粹惹起说的立场分析
(二) 修正惹起说的立场分析
(三) 混合惹起说的立场评析
第二节 逻辑的隐忧: 修正惹起说与混合惹起说的立场检思
一、论理根基之逻辑隐忧
(一) 修正惹起说: 逻辑进路的倒因为果
(二) 混合惹起说: 立场根基的暧昧不清
二、具体问题之圆说困局
(一) 修正惹起说
(二) 混合惹起说
第三节 逻辑归结: 纯粹惹起说之修正与提倡
一、违法相对观念的提倡——纯粹惹起说之祛魅重释
(一) 表象的迷惑: 共犯单一制的根基倾向
(二) 配型的错位: 主观违法论的概念亲和
(三) 论理的误解: 身份犯的定罪困惑
二、立场优势之征显: 共犯体系的内洽贯通
(一) 违法相对性的轨线对接: 最小从属性的选择
(二) 纯粹惹起说之当然射程: 行为共同说的提倡
第四节 逻辑贯彻: 帮助行为因果关系的类型界定与判准构建
一、帮助行为因果关系的立场爬梳
(一) 因果关系否定论的立场
(二) 因果关系肯定论之立场
二、体系性的思考结论: 修正的因果关系促进理论之诠释与提倡
(一) “结果”内涵的教义澄清
(二) “促进公式”之结构补正与立场提倡
三、类型的分隔与界定: 物理因果关系与心理因果关系的判定
(一) 帮助行为的物理因果关系判定
(二) 帮助行为的心理因果关系判定
(三) 物理——心理转换型因果关系的判定
第三章 问题的核心: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定模式的检讨
第一节 构成要件阶层内部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构建
一、主观构成要件层面的学说检思
(一) 主观立场上的归责路径设置
(二) 主观立场的反思与扬弃
二、客观构成要件层面的学说检思
(一) 社会相当性理论
(二) 职业相当性理论
(三) 禁止溯及理论
三、主、客观构成要件折衷立场的模式构建
第二节 违法性阶层内部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构建
一、违法性阻却理论
二、义务违反理论
三、正犯不法连带理论
第三节 视角的重构: 双轨路径之下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判定
一、界分标准的构建: 参业类型视角向规范类型视角的转化
二、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 明知时点后的参与介入
三、不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 明知时点后的参与持续
第四章 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构建
第一节 折衷理论之修正与提倡
一、折衷立场的根基选定: 机能主义犯罪论的根基支撑
(一) 现象描述与学理反应: 客观归责中的主观因素渗透
(二) 机能主义犯罪论体系的思考向度
二、主观因素见之于客观风险的判断
(一) 风险判断标准的法理根基
(二) 风险判断标准的逻辑框架
第二节 作为类型中立帮助行为的客观归责模式构建
一、正向判定: 法益风险的制造与升高
(一) 风险判断的资料选择
(二) 风险判断的主体确定
(三) 风险判断的时点确定
(四) 风险判断的核心确定
二、反向排除: 社会相当性与信赖原则之归责复检
(一) 社会相当性原则的适用标准构建
(二) 信赖原则的适用标准构建
第三节 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定模式之可适性检验
一、运输领域内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二、商品销售领域内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检视
三、履行民事义务领域内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检视
第五章 不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构建
第一节 前提的确立: 不作为参与行为性质之界定
一、行为性质的界定: 消极的实行行为亦或不作为之帮助
(一) 作为形态与不作为形态的性质界定
(二) 正犯行为与参与行为的性质界定
二、成立范围的廓限: 片面帮助犯的缩限否定
(一) 片面帮助犯的学理缩限
(二) 片面共犯缩限路径之否定
第二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参与类型判断标准的检讨
一、既有区分标准的反思
(一) 犯罪支配立场: 理论根基的暧昧犹豫
(二) 社会功能关系立场: 形式义务的思维残余
(三) 因果过程支配立场: 义务来源的考察缺失
二、义务犯立场的修正与坚持: “管辖领域”的区隔考察
三、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参与形态考察
(一) 原则正犯说与原则帮助犯说的思维路径评析
(二) 原则帮助犯立场的坚持
第三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之刑事责任判定
一、义务来源的体系构建
(一) 义务来源的等置性
(二) 义务来源的廓限标准
二、归责类型的划分
(一) 组织管辖内部的归责类型划分
(二) 制度管辖内部的正犯类型确定
第四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断模式之适用检验
一、网络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二、运输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三、房屋租赁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1066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第一章 研讨之前提: 中立帮助行为之内涵界定与解题困惑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划定: 中立帮助行为的概念界定
一、同质化路径: 中立帮助行为的二元概念构建思维
(一) 同质化概念的内涵解构
(二) 同质化概念内涵的逻辑障碍
二、异质化路径: 中立帮助行为域内分隔的概念构建思维
(一) 异质化概念的内涵解析: 客、主观的双层异质
(二) 异质化概念的内在冲突
三、事实分析视角下中立帮助行为的内涵界定
(一) 概念范畴的划定准则: 事实分析视角的坚守
(二) 概念范畴的划定方法: 异质化概念立场的选择
第二节 衔接路径素描: 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规制模式
一、教义智识层面的路径构建
(一) 同质化概念下的规制模式分析
(二) 异质化概念下的规制模式分析
二、刑事规范层面的路径构建
(一) 共犯归责向度的刑事规制模式
(二) 正犯化归责向度的刑事规制模式
第三节 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判定困惑
一、入罪向度上的现实困惑
(一) 易客为主: 参与侵害作用的凸显
(二) 从属困惑: 违法连带框架下的入罪尴尬
(三) 联络弱化: 犯意联络弱化下的归责障碍
二、出罪向度上的思维困惑
(一) 帮助犯归责路径的出罪困境
(二) 正犯不法的入罪粘连
第二章 问题的基底: 中立帮助行为之共犯理论基础
第一节 逻辑起点: 共犯处罚根据的立场分界
一、责任共犯论与违法共犯论的立场评介
二、因果共犯论的理论分化
(一) 纯粹惹起说的立场分析
(二) 修正惹起说的立场分析
(三) 混合惹起说的立场评析
第二节 逻辑的隐忧: 修正惹起说与混合惹起说的立场检思
一、论理根基之逻辑隐忧
(一) 修正惹起说: 逻辑进路的倒因为果
(二) 混合惹起说: 立场根基的暧昧不清
二、具体问题之圆说困局
(一) 修正惹起说
(二) 混合惹起说
第三节 逻辑归结: 纯粹惹起说之修正与提倡
一、违法相对观念的提倡——纯粹惹起说之祛魅重释
(一) 表象的迷惑: 共犯单一制的根基倾向
(二) 配型的错位: 主观违法论的概念亲和
(三) 论理的误解: 身份犯的定罪困惑
二、立场优势之征显: 共犯体系的内洽贯通
(一) 违法相对性的轨线对接: 最小从属性的选择
(二) 纯粹惹起说之当然射程: 行为共同说的提倡
第四节 逻辑贯彻: 帮助行为因果关系的类型界定与判准构建
一、帮助行为因果关系的立场爬梳
(一) 因果关系否定论的立场
(二) 因果关系肯定论之立场
二、体系性的思考结论: 修正的因果关系促进理论之诠释与提倡
(一) “结果”内涵的教义澄清
(二) “促进公式”之结构补正与立场提倡
三、类型的分隔与界定: 物理因果关系与心理因果关系的判定
(一) 帮助行为的物理因果关系判定
(二) 帮助行为的心理因果关系判定
(三) 物理——心理转换型因果关系的判定
第三章 问题的核心: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定模式的检讨
第一节 构成要件阶层内部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构建
一、主观构成要件层面的学说检思
(一) 主观立场上的归责路径设置
(二) 主观立场的反思与扬弃
二、客观构成要件层面的学说检思
(一) 社会相当性理论
(二) 职业相当性理论
(三) 禁止溯及理论
三、主、客观构成要件折衷立场的模式构建
第二节 违法性阶层内部的刑事责任判定模式构建
一、违法性阻却理论
二、义务违反理论
三、正犯不法连带理论
第三节 视角的重构: 双轨路径之下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责任判定
一、界分标准的构建: 参业类型视角向规范类型视角的转化
二、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 明知时点后的参与介入
三、不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 明知时点后的参与持续
第四章 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构建
第一节 折衷理论之修正与提倡
一、折衷立场的根基选定: 机能主义犯罪论的根基支撑
(一) 现象描述与学理反应: 客观归责中的主观因素渗透
(二) 机能主义犯罪论体系的思考向度
二、主观因素见之于客观风险的判断
(一) 风险判断标准的法理根基
(二) 风险判断标准的逻辑框架
第二节 作为类型中立帮助行为的客观归责模式构建
一、正向判定: 法益风险的制造与升高
(一) 风险判断的资料选择
(二) 风险判断的主体确定
(三) 风险判断的时点确定
(四) 风险判断的核心确定
二、反向排除: 社会相当性与信赖原则之归责复检
(一) 社会相当性原则的适用标准构建
(二) 信赖原则的适用标准构建
第三节 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定模式之可适性检验
一、运输领域内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二、商品销售领域内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检视
三、履行民事义务领域内作为形态中立帮助行为的归责检视
第五章 不作为类型的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模式构建
第一节 前提的确立: 不作为参与行为性质之界定
一、行为性质的界定: 消极的实行行为亦或不作为之帮助
(一) 作为形态与不作为形态的性质界定
(二) 正犯行为与参与行为的性质界定
二、成立范围的廓限: 片面帮助犯的缩限否定
(一) 片面帮助犯的学理缩限
(二) 片面共犯缩限路径之否定
第二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参与类型判断标准的检讨
一、既有区分标准的反思
(一) 犯罪支配立场: 理论根基的暧昧犹豫
(二) 社会功能关系立场: 形式义务的思维残余
(三) 因果过程支配立场: 义务来源的考察缺失
二、义务犯立场的修正与坚持: “管辖领域”的区隔考察
三、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参与形态考察
(一) 原则正犯说与原则帮助犯说的思维路径评析
(二) 原则帮助犯立场的坚持
第三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之刑事责任判定
一、义务来源的体系构建
(一) 义务来源的等置性
(二) 义务来源的廓限标准
二、归责类型的划分
(一) 组织管辖内部的归责类型划分
(二) 制度管辖内部的正犯类型确定
第四节 不作为中立帮助行为刑事责任判断模式之适用检验
一、网络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二、运输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三、房屋租赁领域内不作为形态的中立帮助行为归责检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41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4041066.html